日前,在房贷产品市场新品频出,固定利率、双周供等创新产品为消费者提供越来越多选择的时候,中行也不甘落后,一次性推出了个人房贷理财账户、个人住房抵押“无交易转按揭”贷款等5个新产品。最新统计数据却显示,截至2006年3月末,上海中资金融机构个人住房贷款已是自2005年7月起的连续第9个月滑坡。
银行使出浑身解数推出房贷新品,为何好似“热脸贴了冷屁股”?
有报道称,银行因为存贷差过大,努力要把贷款放出去,所以才在房贷产品创新上花这么大力气。那么房贷产品出新真的可以发挥消化部分存贷差的作用吗?
据了解,深发展的“双周供”正在根据市场反应进行改进,不久将推出更新版,而某股份制商业银行马上也将推出与中行的房贷综合理财账户相类似的产品。看来,房贷产品市场的新品秀还将继续下去。
不过,连续9个月的房贷滑坡让业内对于市场的反应并不看好。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房贷的增长主要并不是靠银行的产品,因为各家银行产品的同质性较强,而主要看购房需求。虽然近期政府采取一定手段托市,房地产市场出现部分回暖迹象,不过总体来说市场反应还是平平,个人购房成交量仍然较小。买房的人少,产品再好,房贷也难增长。
其实,不光是房贷贷不出去,央行上月公布的数据表明,2月份金融机构储蓄增幅受季节因素影响,超过6000亿元的储蓄增长一举扭转了此前3个月存、贷款差额增幅连续缩小的趋势,而3月近9.7万亿元的存贷差再创历史新高。
上述人士表示,目前银行存贷比为60%多,银行一直苦于没有好的公司、优质的项目放贷。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和农村地区又贷不到款,因为对于银行而言,这部分贷款风险太大。
专家指出,近几年,国有企业改革,上市公司股改,银行寻找优质项目变得难上加难。再加上部分企业违约、赖账、恶意逃废债的情况时有发生,银行不得不“安全第一”,把钱存在中央银行拿利息。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潘英丽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小客户的经营成本、风险成本较高,银行舍小求大,追逐能带来更稳定、更高收益的大客户,在市场机制下是很正常的。但是目前这种情况有点“过头”。
另一方面,银行自身也加强风险管理,实施一系列新的制度。例如,部分银行实行的放款问责制,如果一笔贷款出了问题,就要追究相关信贷员的个人责任。专家指出,其实一家银行有5%左右的坏账是正常的,而出问题的那笔坏账对于个人来说却是100%,这对于业务人员而言是很难承受的。另外,银行实施的信贷垂直管理体制,将信贷授权垂直往上收,使信贷员放贷权力缩小,基层缺乏放贷的灵活性。
潘英丽告诉记者,由于年底金融业全面开放的期限就要到了,政府加快了中资银行资产重组的步伐,各家银行也都在赶时间,抓风险控制、坏账冲销,银行内部组织结构也在调整,这些都对银行放贷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另外,她认为银行对当前中国的经济周期判断不清导致惜贷也是原因之一。
潘认为,存贷差持续扩大对于中国的银行业来说,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是行业发展过程中必须经过的一个阶段。
对此,有专家指出,化解存贷差持续扩大可以从存款分流入手,积极发展直接融资市场及各类风险较低、预期收益相对稳定的各类理财产品市场,为居民提供更多较低风险的投资选择。
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副教授谈儒勇认为,目前大多数中资银行的分支机构只是承担小客户零星的存取款业务,并不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就理财产品而言,银行必须能真正为客户着想,以客户为中心,为中高端客户搭建理财平台。
另外,他还指出,银行不应过分依赖存贷款、结算业务等传统业务,而要加大力度拓展中间业务,加大非利息收入占主营收入的比重。目前中资银行非利息收入占主营收入10%多一点,花旗却超过40%。
以往,银行总是将存款增加作为利好,现在,金融业全面开放期限就快要来临,备受存款过多而无处放贷之苦的银行也许需要反思自己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了。在不断地开发房贷新产品外,银行能否真正围绕客户需求,加大其他种类的产品创新力度?也许相对于房贷产品创新而言,个人贷款创新、理财产品创新等诸多方面都还太少了.
——共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