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稻花香里说肝胆
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创建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杰出贡献。
1953年,袁隆平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做老师,最初从事红薯育种研究教学,但当时国家粮食非常短缺,于是他转而从事国家最需要的水稻育种。
1961年7月的一天,袁隆平发现一稻株籽粒多达230粒,他推算用这个稻株做种子,水稻亩产会上千斤,而当时高产水稻才不过五六百斤。
当时世界权威遗传学认为,水稻不具有杂交优势,然而袁隆平经过在试验田不断选种,在1964年发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
此后,他耗时9年,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法”终于成功,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
从1976年到1987年,中国杂交水稻累计增产1亿吨以上,每年增产的稻谷可养活6000多万人。
养活了数亿国人
上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向世界发出“谁来养活中国”的疑问。
在此背景下,我国提出了超级稻育种计划,袁隆平领衔的科研团队接连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超级稻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和1100公斤的五期目标相继完成,袁隆平团队一次次刷新世界纪录。
对这一世纪问题,给出了中国人自己的答案。
一生永为稻粱谋
袁隆平院士将毕生精力,用在了水稻育种事业上。“大家吃不饱饭,我亲眼见过”,当记者问他,会不会害怕那样的场景再次出现,他坚定回答,“不可能了”!
在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后,他说“我不能躺在功劳簿上,要尽量发挥新的贡献,我最大的愿望就是,饭碗要牢牢地掌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上”。
临近90岁时,袁隆平仍每天去试验田“打卡”,他说要再完成两个目标才能放心退休。第一要做到杂交水稻大面积示范亩产1200公斤,第二是耐盐碱的海水稻培育,将沧海变为桑田,他一直在朝着这两个目标不断努力。
拥有禾下乘凉梦
袁隆平讲过他的两个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他曾梦见试验田里的超级杂交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籽粒有花生米那么大,他和助手坐在稻穗下乘凉。
为了这两个梦,袁隆平一直没有停下脚步,历经半个世纪水稻研究,成为稻田的忠实守望者。
30多次赴国际水稻所开展合作研究和技术交流,10多次赴印度、越南、缅甸、菲律宾、孟加拉等国指导发展杂交水稻,50余期杂交水稻国际培训班,培训了来自40多个发展中国家、约2000名政府官员和农技专家……
2020年,第三代杂交水稻早晚双季稻平均亩产达到1530.76公斤,再次刷新世界纪录。
这意味着,“全国2亿5000万亩的杂交稻,每亩增产100公斤,可以增产半个湖南省的粮食产量。”
他为中华儿女奉献一生,而如今,他又要去另一个世界继续播种。
群众自发来送别
5月22日,湖南长沙,下午4点20分,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外,一路车队从医院缓缓驶出。医院门外,摆满了鲜花,还有人拿来3捆带着泥土的水稻……
市民们聚集在道路两旁,随着车队前行,前来为袁爷爷送别,送行队伍蔓延数公里。车辆所经之处,大家自发高喊“袁爷爷,一路走好!”目送灵车离开。灵车经过之处,车辆鸣笛送别。
袁隆平院士逝世的消息让网友们也不断“破防”,纷纷通过网络发文悼念。
送袁老最后一程
今天,袁隆平遗体送别仪式在长沙市明阳山殡仪馆铭德厅举行,厅前已成花海,不少人满眼含泪,有的痛哭失声。
国士无双,先生千古,我们会永远缅怀,永远怀念,也会时刻保持感恩敬畏之心。
袁爷爷,一路走好!
方城建业·大城小院
新城芯·四馆旁·建业TOP系
建面约113/120/125㎡公园大宅
首付20%起,4998元/㎡起
臻席递减,好房需抢先!
——共 [1] 页——